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以“应变”的智慧守护“不变”的初心
2025-07-02 10:55:00  来源:南通日报  

当南通足球训练中心海门基地在最短时间内扩充上万个座位,当常州在暴雨中将姜汤与雨衣递到全场球迷手中,当全省13市次第点亮“全城都是球场”的看球空间,当官媒与自媒体的互动造梗潮水般涌来——这场名为“苏超”的草根足球盛宴,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江苏大地的公共生活图景。它不仅是体育赛事的成功探索,更是一场关于现代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面对民间蓬勃生长的热情,江苏各地以“变”应万变,同时坚守为民初心的“不变”,与时代同频、与民心共振。

一粒健康的种子播种后,后期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适合其茁壮成长的环境。“苏超”作为新生事物,其爆发式生长,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极限测试。面对赛场容量不足、意外暴雨天气、高铁票务紧张等各种“意料之外”,“十三太保”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快速响应,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推动“赛事+”不断深度融合,展现令人惊叹的应变能力。

赛程设置之变。原定6月14日举行的宿迁队与盐城队比赛,组委会细查发现,当天下午4点的比赛和考生进场、收卷时间重叠,于是连夜调整赛程,最后延期至21日举行。面对这一突然“变故”,“宿迁发布”一封《致球迷朋友们的一封信》刷屏朋友圈,全网直呼“理解万岁”。高考期间,更主动安排“集体轮空”,以静音行动守护考场安宁。赛事时间不再刻板固定,而是随民生节律灵活起舞。

服务供给之变。南通因观赛需求激增,为让更多人见证“为热爱而战”的主场荣光,主办方在最短时间内增加座位近万个。看似简单的扩容背后,考验着城市在场地、交通、安全、通信、供电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协调能力。事实证明,南通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6月21日晚,常州主场对阵南京。面对暴雨,场馆紧急响应,半小时内铺设防滑垫、搭建避雨棚,志愿者雨中递送姜汤。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成为丈量治理温度的标尺。当赛事火爆之后,门票紧缺让少数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有技术“黄牛”将10元门票炒至600元。公安部门快速重拳出击,守护球票市场的公平纯净。

空间布局之变。“苏超”的持续火热使全江苏都面临“一票难求”的局面。如何将赛事从场内引向场外,呼应球迷热情的同时,带动文旅消费,“全域观赛”计划“应变而生”。城市广场搭建起巨幕直播,商场中庭变身球迷广场,高校食堂开放通宵观赛,啤酒文创市集欢乐加倍。南通重规模、常州强融合、南京拓时空,各地共同构建起“24小时足球生活圈”。仅南通主场对阵宿迁,全市“第二现场”观赛球迷就超过22万人。以空间重构打破球场围墙,让“全民共享”的承诺落地生根。

6月1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议对“苏超”提出新要求后,各市纷纷跟进部署,48小时内“十三太保”全部落地配套方案。以“应变”的智慧,坚守人民至上的“不变”初心,引领“苏超”朝着健康方向成长壮大。

在规则创新中守护公平。设立“8球熔断机制”,既避免强弱悬殊摧毁竞技乐趣,又保留业余赛事的大众参与性;当商业赞助蜂拥而至,组委会严控赞助席位,坚持门票普惠低价,守护草根足球的纯粹性。在市场化探索中坚守公益性。政府协同与专业运营的“双轮驱动”,不仅确保了赛事扎根群众,还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命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赢的足球生态。

从深夜调整赛程的决策室,到暴雨中铺设防滑垫的体育场;从严打“黄牛”的网安中心,到飘着炒饭香气的社区观赛点——“苏超”的每个动人瞬间,都是一个学习型、服务型政府的生动镜像,是“应变”的智慧与“不变”的初心共同写就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场始于绿茵场的奇迹启示我们:最好的治理不是完美的顶层设计,而是在与民同行的路上,既能勇于打破陈规,又能执着守护初心。“苏超”的故事,正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富生命力的地方注脚。

(作者司毅)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