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连云港 > 正文
27年间 他带乡亲从“穷窝子”走上幸福共富路——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钟佰均
2025-07-02 10:58:00  来源:连云港日报  

从远近闻名的“穷窝子”到村集体年产值超5亿元的“聚宝盆”;

从污水横流、黑烟蔽日的“污染源”到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最美乡村”;

从守着渔网讨生活的“泥腿子”到驾驭循环经济的“产业大军”;

……

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27年来的蜕变,离不开一位扎根乡土的领路人——村党委书记钟佰均。

27年来,钟佰均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钟佰均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从“一村富”到“群雁飞”,钟佰均用行动诠释——共富路上,一个村都不能掉队。

“我是党员,不能看着大家穷下去”

1997年深冬,西棘荡村的村部被砸得一片狼藉。

干群矛盾激化,集体负债17.6万元,连一条能通拖拉机的路都没有。

时任镇党委书记三次登门劝说钟佰均:“你是党员,又在企业干过,得带着乡亲们闯条活路。”彼时的钟佰均,是当地养殖公司的技术骨干,年收入近2万元,是当时普通城镇职工收入的5倍。面对父亲“村里是个烂摊子,你别蹚浑水”的劝阻,钟佰均的回应很干脆:“我是党员,不能看着大家穷下去。”

上世纪90年代的西棘荡村,治安混乱、拳头硬的人横行乡里。钟佰均上任后,顶着压力废止了村民诟病的违规承包合同,清理利益关系。

这一举动动了某些人的“奶酪”。一天深夜,5名外乡人踹开钟佰均的家门,寒光闪过,匕首刺穿他的上嘴唇,鲜血瞬间染红衣襟。“再敢多管闲事,就要你的命。”冰冷的威胁声在寒夜里格外刺耳。次日清晨,他捂着伤口出现在村部,对忧心忡忡的村干部说:“这疤是勋章,用血的代价当书记,就要用生命干出个样子。”

“种红提亏了,种洋葱烂了,咱还能干啥?”接连的失败让村民心灰意冷。但钟佰均坚信:“穷没有根,富没有苗,找对路子就能翻身。”转机出现在1999年,钟佰均发现浙江商人频繁来收购废旧渔网。钟佰均眼前一亮:“一车渔网在咱这儿不值钱,拉到宁波加工成颗粒能卖8000元。”他带着煎饼搭上运送渔网的货车,蜷在腥臭的车厢里一路颠簸到宁波余姚。

他三次赴宁波招商。第一次,客商王老板根本没给他介绍的机会。第二次,钟佰均带着手写账本再赴宁波:“运费一趟省4000元,人工成本低三分之二,原料管够。”王老板松了口来西棘荡村实地考察:“你们这村里,连路都没有,咋建厂?”为表诚意,钟佰均发动村民用3个月修好路,把废弃砖窑改造成5亩厂房。客商感叹:“就冲这股劲,这厂我投了。”2000年,西棘荡村第一家颗粒加工厂建成投产,当年盈利40万元。

27年来,钟佰均屡获荣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代表。荣誉背后是他步履不停的共富实践:他让800余户村民住进“城里房”,502栋别墅与15栋电梯房取代了漏雨的土坯屋;他修通四横四纵10公里柏油路,路灯照亮了村民夜归的脚步;他架起跨省连心的绣针河大桥,让村民5分钟直达山东商圈;他建起村办学校、老年公寓,村民看病全报销。

但钟佰均最自豪的,是“全村资产牢牢握在集体手中”。

阵痛换来的不仅是蓝天碧水,更是子孙后代的饭碗

从2000年开始,钟佰均以个人名义为村民担保贷款超300万元,手把手传授技术,带领村民投身尼龙颗粒加工。到2010年,西棘荡村“吃”掉全国80%废旧渔网,成为行业龙头,带动周边417户村民就业。

随着尼龙颗粒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西棘荡村的家庭作坊一度增至147家,但粗放式增长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村民间恶性竞争频发,哄抬原料收购价,压低成品售价,部分作坊甚至为压缩成本掺入杂质,导致下游企业整批退货,全村产业信誉受损。

粗放生产的代价同样体现在环境上:污水直排河道,废气熏黑屋檐,村民不敢开窗晾衣。不久后,省委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让钟佰均彻夜难眠:“要么关停,要么升级,没有第三条路。”

村民大会上,加工户老陈拍桌子:“关厂?我全家都靠这个吃饭。”角落里,几个作坊主低头抽烟,烟雾缭绕中看不清表情。钟佰均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袋边缘——那里装着永泰塑业的设计图。面对村民的顾虑,钟佰均宽慰道:“乡亲们,我比谁都清楚这作坊是你们的命根子,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方案。”

于是,钟佰均带着村干部赴安徽考察环保产业。回村后,钟佰均公布方案: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一家集体企业——永泰塑业,村民可带资入股永泰塑业,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废气处理设备。即使这样,仍有三分之一的作坊没有加入集体企业,但钟佰均认为:“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必须停止,阵痛换来的不仅是蓝天碧水,更是子孙后代的饭碗。”

不断突破,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日前,笔者驱车驶过乡村马路的最后一道弯,闯入眼帘的西棘荡村恍若世外桃源,500多栋红顶别墅错落有致,光伏路灯沿柏油路延伸至绣针河畔。到达村委会时,钟佰均正在和东棘荡村、吴功村、田塘村的代表们商讨成立弘正塑业事宜。

“西棘荡出400万元,你们三村各200万元。”钟佰均的钢笔重重敲在条款上。其余三村的代表们盯着协议皱眉:“这个钱是向上级申请扶持的,万一……”面对三个村的顾虑,他耐心劝导:“当年我也怕,但共产党人最该怕的,是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

送走了代表们,钟佰均坐在办公桌前缓缓松了口气:“说实话,当年创办永泰时压力都没这么大,乡亲们越是信任我,我就越不能让他们失望。弘正塑业只能盈利,不能亏损!”

谈起这些年对村里的贡献,钟佰均热情地将我们带到绣针河大桥边:“我们村离市区足足75公里山路,可抬眼望过绣针河,山东岚山超市的灯火夜里都看得清。”绣针河大桥总投资804万元,长300米、宽12米,经过这座桥,村民们5分钟便可到达岚山区。回忆起这座大桥的修建过程,钟佰均感慨万千。

2013年7月,绣针河大桥的开工鞭炮声还在河滩回荡,山东方面的停工令已如冷水浇头,因跨省手续不全,工程刚推进两个月就被紧急叫停。

“你这书记咋当的,投进去的几百万元要打了水漂?”村民围在村部门口质问。钟佰均攥着停工通知书:“就是跑断腿,我也要把章盖齐。”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他跑了两省十多个部门,终于把所有工作做通,2014年9月,绣针河大桥再次开工,同年11月通车。

便捷的交通为西棘荡村的产业升级再添筹码。2017年,西棘荡村开始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如今,产业园里已有4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超20亿元。除本村的永泰塑业外,还有中汇矿业、宏海塑业和台资企业爱仕沃玛。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产业链下游空白,更以技术赋能产品附加值跃升。钟佰均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突破天花板,才能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暮色中,绣针河泛起粼粼金波,钟佰均独自站在大桥上。他俯身拾起一枚鹅卵石——20年前招商时,他曾用这样的石子在地上给客商算经济账。27年前,钟佰均以临危受命的果敢接过“烂摊子”,在困境中寻得产业商机,凭借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绿色突围,让乡村在转型中重焕光彩,更怀着初心带领周边村落踏上共富新征程,让“群雁齐飞”的愿景成为现实。绣针河的浪花拍打桥墩,仿佛在应和着乡村振兴的永恒节拍——不是终章,而是序曲。□张文华伏雪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