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3年底发生交通意外以来,温暖源源不断汇聚而来,在我心里,南京已经从‘他乡’变成另一个‘故乡’。”4月29日,在心“新”相印·与爱同行“新就业群体慈善急难救助”项目启动现场,35岁的安徽六安外卖员王成智感慨地说。
这是江苏首个省级层面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慈善项目,由省委社会工作部、省委“两新”工委、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省民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省慈善总会共同启动。项目重点帮助因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陷入临时急难困境的新就业群体成员,通过慈善补充救助,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
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兴起于平台经济,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劳动者。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海红介绍,目前我省新就业群体人数有约1000万,约占全国12%,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包括长途货运司机、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此外,在网络直播、网约家政、社交电商等行业的新就业群体也越来越受关注。
省慈善总会调研发现,常年穿行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是新就业群体的生活常态。这个群体的劳动者大部分非本地户籍,普遍面临单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遇到紧急困难时,容易暂时陷入困境,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
“对于慈善组织而言,关注和帮助新就业群体是我们服务就业大局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说,他们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与此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要充分发挥慈善功能作用,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新就业群体持续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关爱支持,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的生活幸福感、职业安全感、社会认同感、城市归属感。
“新就业群体慈善急难救助”项目通过慈善应急性、补充性救助,进一步减轻此类困难对象的经济负担。今年,省慈善总会安排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救助新就业群体中因患重大疾病导致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过高,或因意外事件导致伤残等急难情况而陷入困境,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陷入困境的对象。帮扶的对象为在江苏省从事新就业形态工作满6个月且当前仍在岗确需帮扶的劳动者。
项目主要对以下几类急难困境情况实施救助:一是新就业群体中因患重大疾病陷入困境的个人,在经基本医保报销、商业补充保险报销,如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还需扣除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其他社会救助后,年度个人累计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1万元,采取阶梯式方式按不同比例予以一次性救助,最高救助1万元;二是新就业群体中本人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导致伤残,影响劳动能力且造成家庭陷入困境的,按工伤或伤残等级采取分等级救助,最低救助1000元,最高救助1万元;三是新就业群体遭遇其他特殊困难时,将一次性救助2000元—5000元。
为让救助更精准直达困难新就业群体,项目启动前,省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已联合各行业党委及各新业态企业,摸排本行业新就业群体中符合项目救助条件的对象,指导他们进行项目申请,并由各级社会工作部门和行业党委审核申请事项的准确性。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慈善总会还将委托省民政厅,对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后续核查,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对象能够及时获得救助款项。
近年来,全省各级慈善会探索开展“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帮扶,促进传统的单一现金或实物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救助转变。
基于今年的项目探索,我省慈善力量还将努力链接更多资源,不断完善对新就业群体的帮扶,聚焦新就业群体的多元需求,通过助困帮扶、健康守护、子女关怀、生活服务等方式将慈善关爱,渗透到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城市“温度”回应奋斗“热度”,让更多劳动者在江苏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项目启动当天,“新就业群体慈善急难救助”项目相关负责团队就走访南京市玄武区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该中心面向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支持,考虑新就业群体人员在择业就业、家庭团聚等情况下的过渡性住宿需求,专门预留提供优惠房间,新就业群体租房价格为1500元/月—1600元/月,比常规价格低600元/月—700元/月。中心内部还专门开辟小蜂书房、小蜂健身房、小蜂公寓、小蜂运动场、共享充电区等九大功能区域,给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多便利、解决其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