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产业“起飞”,需造自主“大脑”!院士现场“支招”江苏航空航天集群创新合作对接
2025-04-30 08:3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付奇,姚政宇  
1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江苏是航空航天产业大省。作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的江苏,已形成以国产大飞机配套、卫星制造、火箭动力、精密部件、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然而,当前省内航空航天产业链仍面临部分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上下游协同效率低、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困难等问题。”429日,在泰州靖江市举办的江苏省航空航天集群创新合作对接”专场活动现场,行业内专家直击江苏航空航天发展的堵点,并共同商讨江苏航空航天产业向“新高度”发展的路径。

细看江苏航空航天领域,各地其实各有“绝活”:在南京,北斗配套产业、卫星组件、载荷结构加工、传感器等是其强项;在无锡,液体火箭发动机、低温贮箱是其“拿手活”;在泰州,航空航天的机载系统、电子元器件等是其“主打产品”……

同时,从整体上看,江苏全省已集聚航空航天企业700余家,2024年营业收入规模超1000亿元,形成沿江集聚发展的区域布局,拥有从航空航天新材料、关键部件到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再到通用整机、星箭制造以及精密制造、运营服务装备等各个环节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

“江苏航空航天领域规模大、产业链齐全,这是江苏最大的优势,它就像一个人有了健硕的‘四肢’。然而,江苏在做好产业配套的基础上,更要有自己的‘大脑’,真正做到行业引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直言,加强顶层设计能力,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迈进,江苏需要在总体设计和航天学科建设上持续发力,实现“原始创新”。

提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减少对外国供应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依赖,保障国家安全和技术自主外,还能够推动我国航空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航空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然而,从整体来看,省内航空航天产业链国产化率不足,高端碳纤维、耐高温涂层依赖进口等情况依旧存在。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了,才能够自己做主决定发展什么产业、布局什么产业,以上游来指导下游,打通协同的效率。如果上游设计的一些方案实现突破,可能会带来一大片产业的整体的提升。”宋征宇说。

会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就发布一则好消息——其研发的“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短程自动铺放关键技术与装备”有了重大进展,该项工艺装备能够实现大尺寸叶片的自动化制造,通过针对预浸料碳纤维曲线牵引的设计,可高效自动化实现制造,并能基于承载的环境设计纤维方向,充分提高效率,推动叶片实现极致轻量化。宋征宇认为,这样的自主创新应该越多越好。

当然,航空航天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领域,任何单独一省都难做到整个产业链“闭环”,需要全国大力协同,并明确自身地位、找准“生态位”,比如北京,它是全国最重要的设计研制和整装的基地,其定位就是“整体设计+产品集成”,而西安的定位就是发动机制造等。零部件制造强,正是江苏产业优势所在。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江苏围绕燃气轮机、低空飞行服务、高温合金等方向,省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4个。今年3月,《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印发,支持建设以企业法人组建、以“公司+联盟”运行的新型创新载体,支持先进研发设备及配套软件升级,提升研发能力。同时,加强产业体系协同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实施协同,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技术产品。

各地纷纷因“产”制宜,围绕产业基础发展产业生态。以此次活动的主办地靖江为例,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围绕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定位,重点聚焦航空航天零部件、发动机、新材料、航电系统、无人机导航、遥感等,积极争取央企国企、高企优企的在建布局、吸引关联企业,“我们全力以赴,聚力航空发电产业发展生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姚政宇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