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旅游因文化而更有“味道”。“五一”假期,江苏各地纷纷发力,推出各种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文旅活动。古运河夜游让游客感受到扬州的“心跳”,如皋蟹黄汤包“香飘”社交平台,宝华山养生游园会为年轻人“去班味”,融入“一带一路”元素的白虎山庙会来了一群留学生主播……这些立足本地资源、融合时代特色的文旅产品,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前来打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宜古宜今的无穷魅力。

扬州古运河夜游:
1个小时体验2500年“穿越”之旅
吹糖人、画扇面、变戏法 ……5月2日晚,扬州古运河畔,便益门码头灯火璀璨,大运河岸市集热闹开集, 古色古香的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穿过熙攘的人群,不远处的河面上,几艘造型或古朴典雅、或充满科技感的大型游船整装待发。
夜幕降临,随着船娘一声“欢迎寻梦扬州”的轻柔话语,锣鼓敲响,游船缓缓驶离码头。雾森系统释放出大量水雾,与两岸霓虹交织成一景。以扬州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实景演出“大运扬州”,通过“入梦扬州”“吴王开运”“汉唐兴运”“盛世康乾”“好运绵长”五大篇章,生动展现了扬州从城市初始、中兴到盛世、辉煌的发展脉络。
游船前行,运河故事徐徐铺展。在“吴王开运”章节,舞台上重现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开拓大运河最早一段的恢弘历史。吴王手持利剑,战鼓声渐起,让观众仿佛穿越回2500年前春秋时期。
在现代光影技术的加持下,古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汉唐兴运”章节带领游客重温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游客丁女士身临其境感触颇深,“我好像在古运河的柔波里感受到扬州的心跳。”灯影绰绰间,李白倚船吟诗,舞蹈演员献上胡旋舞,将观众带入充满诗意之美的古扬州。
从便益门码头出发,途经东关古渡、解放桥、跃进桥、徐凝门桥等直至南门遗址,“大运扬州”古运河游船演绎项目串联起9.6公里水上游线,让游客用1个小时体验2500年的“穿越”之旅,充分感受扬州作为“世界运河之都”“中国运河原点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过奔流的历史,夜游扬州古运河如今也玩出“青春味儿”和“国际范儿”。在大水湾街区,啤酒派对点燃夜晚热情,古风乐队演绎着歌曲,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热情互动,让置身船上的游客看出别样的人间烟火。
2024年10月1日试运营至今,“大运扬州”古运河游船演绎已成为扬州又一文旅新名片。扬州全域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全景式、大型沉浸演艺的古运河夜游项目,“大运扬州”不仅丰富了扬州的夜间文化旅游市场,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皋“非遗”蟹黄包子铺:
“人等包子,包子不等人”
“提前一天住了过来,就为起早品尝地道的如皋蟹黄包。”5月2日上午,如皋市区李渔里早茶店,南京游客何林拿起碟中的蟹黄包,搭配上姜丝和醋,“虔诚”地咬下第一口。浓郁的蟹香,让何林直呼过瘾。去年刷到如皋蟹黄包短视频之后,何林就打定主意要来如皋一趟。
一拨又一拨食客,给店主张晓燕带来了甜蜜的压力。“几乎每一桌都要点蟹黄包,忙得脚不沾地。”张晓燕告诉记者,这两天都是“人等包子,包子不等人”,不少客人还要打包带回去。
在另一家早茶店孟家蟹包,食客已排起50多米长的队伍。“这次回家发现吃个早茶还蛮难的,排队等号很正常。”在上海工作的张梓瑜邀请了同事来如皋玩耍,首站便带她来品尝蟹黄包。“蟹黄包都是采用现做现吃模式,美味不怕晚嘛!”店主孟松岑这两天从半夜12点就起床开始忙碌,制馅、擀皮、捏包、蒸包……一直到上午11时早餐时段结束才有空休息。
作为如皋早茶的代表性美食,如皋蟹黄包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盐城东台人孟昌恒迁居如皋后创立“孟家包饺店”,历经四代传承,孟家后人不断改良工艺。如皋蟹黄包以面皮韧性、醇香而出名。2016年,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如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获评“南通老字号”,成为地方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为一餐赴一城。去年以来,在一些旅游博主推介下,如皋蟹黄包名气大增。越来越多游客专程前来感受如皋蟹黄包的魅力,不少人甚至凌晨3点就驱车前来。他们穿梭在如皋的街头巷尾,寻找蟹黄包“圣地”,并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如皋蟹黄包门店排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足球迷利用到如皋观看中甲联赛机会,专门品尝如皋蟹黄包。如皋四海楼等早茶店抓住蟹黄包火爆“出圈”契机,在南京、南通等地布局3家分店。


徐州梁堂村烙馍大赛:
600岁古村氤氲2000多年前家乡味道
5月1日早晨,清脆的锣响声划破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上空,一场特色烙馍大赛在这座有600年历史的古村精彩上演。50组选手在张集镇村委会大院支起铁鏊子,比拼制作烙馍这一徐州传统美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战”。
“三!二!一!开烙!”上午9:18,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两人一组,全神贯注地和面、搋面、揉面,一个个面团在巧手下变幻形状,揪剂、拍扁、塑形一气呵成。选手们用自带的擀面杖和竹坯子争分夺秒地擀面饼,点火开烙,不时旋转、翻面。
此次比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84岁的刘志兰在面团里加入秘制配方“醪糟”。“这样能让面的柔韧度更高,烙馍更有嚼劲。”说话间,刘志兰熟练地将揪下来的面团擀成直径约30厘米的圆形薄饼,放在鏊子上烙了起来。伴随着滋滋声,饼面微微发黄,散发出阵阵香味。
“多擀一圈,馍薄一分;多翻一次,香浓十分。‘三翻六转’的手法,跟家里老人做烙馍时一样。”围观的市民和游客不时发出惊叹和喝彩声,连连竖起大拇指。
“烙馍是家乡的味道,我想让更多人品尝。”现场,8岁的小选手乔熠航格外引人注目。他学着一旁奶奶的动作,揉面、擀面,有模有样。
在选手们的精心制作下,一张张薄如纸张、韧劲十足、热气腾腾的烙馍散发出诱人香气。很多烙馍形态规整,由于火候控制精准,饼面还烙出了“龙鳞纹”。
近一个小时时间过去,到了紧张的评分环节。评委们从“数、色、香、味、形”多维度考量,为每组烙馍打分指导,现场评选一、二、三等奖。
此次活动还设置烙馍体验区,提供面粉和专业烙馍工具,帮助游客体验烙馍制作。烙馍“卷一切”美食区域,有馓子、麻辣酱、盐豆等食材,供游客尽情发挥,卷出美味。
“烙馍是徐州地方特色传统面食,有2000多年历史,是代代相传的美食。”张集镇镇长肖山介绍,烙馍和煎饼不同,是将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擀成面皮后烙熟成饼,吃起来柔韧有嚼头。张集镇党委书记周红艳介绍,该镇规划把梁堂村打造成区域烙馍技艺传承的“文化地标”,鼓励村民制作烙馍直供合作餐饮企业。

连云港白虎山庙会:
百年民俗大集变身国际商贸盛会
“五一”假期首日,连云港市海州区以“金蛇腾飞福运至,白虎跃舞瑞光来”为主题的白虎山庙会开幕。这场延续百年的传统民俗盛会,会场绵延长达2.8公里,1135家商户沿街设摊,特色小吃、农特产、游艺娱乐、日杂百货一应俱全。据统计,庙会首日吸引各地游客超20万人次。
白虎山庙会始于清朝,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民间商贸集会。今年,庙会依托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的区位优势,首次引入2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商品与文化展演,实现“线下展会+线上云展+数字贸易”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打造出古今交融的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庙会“一带一路”数字贸易产业园主会场,俄罗斯套娃、南非博士茶、阿富汗青金石等20国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南非参展商诸葛杰瑞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这款产品在非洲是销量冠军,今天在中国庙会半小时就卖出上百支!”市民王馨悦带着孩子边品尝美食边感慨:“既能买全球好货,又能体验多元文化,这样的庙会让人耳目一新。”
庙会上,一群外国友人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时而品尝特色美食,时而举起手机开启直播,向世界展示这场文化盛宴。“太棒了!我要把这里的精彩都分享给我的粉丝们!”来自江苏海洋大学的卢旺达留学生王瑞和几位国际学生组成“直播小分队”。他说:“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让大家‘云体验’选购特色商品,这种创新的参与方式真的很有意义!”
“从传统市集到国际盛会,庙会的蜕变正是连云港开放的缩影。”江苏海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毅敏说,未来将把庙会打造为年度国际文化交流IP,持续放大“一带一路”商贸文旅平台的辐射效应,推动更多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句容宝华山景区:
养生市集为“脆皮打工人”现场开方
5月2日,在句容市宝华山景区千华古村养生市集入口处,一人多高的“一个大药包”抱枕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一旁的处方笺立牌前,游客们对着上面写的“症状”给自己进行“体质测试”。“我是典型的‘脆皮打工人’,我朋友是没救的‘拖延症’。”无锡游客卢雨笑着说,处方笺上写的10种“症状”,身边很多朋友都中招了。
班味很重、发疯症、已读乱回症……这些年轻人挂在嘴边自我调侃的“症状”,在养生市集上都有“药方”。“像我们这款解郁顺气茶,由佛手、酸枣仁、茯苓等10多种中药熬制而成,很适合‘脆皮打工人’饮用。”养生市集中药茶饮摊主任宇凡指着摊子上摆放的各类中药和花茶说,游客既可以自行选择各类花茶进行搭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茶饮。
宝华山景区所在的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超过9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局部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天然氧吧”。“宝华山一直都是康养胜地,‘体重管理’又是今年的热门话题,我们就在‘五一’假期推出‘十全大补养生游园会’,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宝华山管委会旅游发展部工作人员刘静雯说,景区还安排了燃脂快闪活动、设置了手工中药香囊摊位、打造了户外运动探索路线,让游客在游玩中放松自己、学习健康养生小秘方。

靖江“宋风雅集”:
沉浸式观剧感受岳飞家国情怀
“五一”假期首日,靖江市生祠镇“宋风雅集”活动拉开帷幕,本地及周边游客纷纷前往,感受岳飞文化,共赴特色市集。
下午2:30,大型实景剧《思岳》燃情开演。该剧以岳飞屯兵靖江、安顿难民的历史为脉络,分《迎师》《驻扎》《送别》《思念》《回响》《太平》6幕实景剧。创作团队突破传统舞台局限,将生祠镇岳庙、刘国钧故居、思岳桥等场地串联成6个实景演出点。观众们移步易景,沉浸式感受岳飞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今天带着孩子一起来游玩,看了这场实景演出后,我们深深体会到岳飞和靖江百姓的深厚感情。”游客陆敏说。
“宋风雅集”活动现场还设置了30余个“思岳市集”摊位。靖江本土特色农产品血糯米、香沙芋挂面等纷纷亮相,不少游客咨询购买。刘国钧故居、岳庙、红色东进、丽园等特色地标的文化印章受到游客追捧,竹编、泥哨等非遗手作摊位前也颇具人气。
当天举行的“两情相岳”青年联谊会,让一群青年邂逅了春日浪漫。来自各行各业的单身青年通过各类互动小游戏,寻找心仪的另一半。
据悉,靖江“宋风雅集”活动从5月1日持续至3日,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4:25,来自生祠镇的义务讲解员会在岳庙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故事。活动期间,还安排了泡泡水上派对和锡剧表演等,为孩子们和戏曲爱好者提供丰富选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鑫津 丁宏波 张耀文 钱飞 顾介铸 赵芳 通讯员 徐欢 叶丽莉 彭常磊 周洁